大家听说过“地球独子”吗,不是某个科幻电影里的角色,而是一棵货真价实的树,名字就叫做普陀鹅耳枥。
它孤零零地生活在舟山的普陀山上,甚至还有专人24小时守护。
90多年前,我国一位植物学家偶然间发现了它,当时觉得这树长得挺特别的,没想到后来成了“地球独子”。
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,为了拯救这位“VIP”,我们国家竟然把它送上了太空,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这么做?
一、一棵树的孤独守望
在浙江舟山普陀山的佛顶山上,慧济寺的香火缭绕中,静静地伫立着一棵看似普通的树,它高达13米,如果不仔细瞧,很容易淹没在周围的古树群中。
这棵貌不惊人的普陀鹅耳枥,却拥有一个无比响亮的名号“地球独子”,每天清晨,巡林员方立华都会准时来到这里,仔细检查它的枝叶是不是健康。
有没有病虫害的痕迹,就连周围的杂草和游客丢弃的垃圾,他都会一丝不苟地清理干净,这棵普陀鹅耳枥到底有何特别之处?
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,它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外貌,作为桦木科鹅耳枥属的一员,它有着椭圆形的叶子,边缘像锯齿一样凹凸不平。
每年三四月份,它会长出雌雄同株的花朵,之后结出带有小翅膀的果实,这些特征,在植物界都算不上稀奇,但它却是这个种群唯一的纯野生个体。
这棵树的发现,还要追溯到1930年,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钟观光来到普陀山考察,偶然发现了这棵与众不同的鹅耳枥。
它独特的树形、成双成对的树杈,以及雌雄异色的花朵,立刻引起了钟观光的注意,两年后,经过林学家郑万钧的鉴定,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全新的树种。
它被以其发现地命名为“普陀鹅耳枥”,谁曾想到,这次偶然的相遇,竟是普陀鹅耳枥和人类的最后一次大型见面会。
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广泛分布的它,如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棵?
答案主要有两方面。
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,为了发展生产,普陀山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,大量普陀鹅耳枥在此过程中不幸被砍伐,走向了灭绝的边缘。
二是它自身的原因,授粉难啊。
按理说它雌雄同体可以自己授粉,可偏偏人家雄花和雌花开放的时间错开了,只能短短的相遇几天时间。
再加上雌花长在树冠顶部,雄花长在下面,花粉只能依靠风力传播。
开放的四五月份又恰逢舟山的梅雨季节,狂风暴雨不仅吹落了花朵,也带走了珍贵的授粉机会,即使少数幸运的花朵成功授粉,最终结出的种子也寥寥无几。
并且大部分种子的外壳都非常坚硬,很难自然发芽,这些原因最终导致普陀鹅耳枥走向了“独子”的命运。
二、从人工授粉到太空育种
眼看着普陀鹅耳枥走到了灭绝的边缘,科学家们坐不住了,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拯救“地球独子”的漫漫征程。
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普陀鹅耳枥的繁殖技术,尝试了扦插、嫁接、组培等各种方法,最终在种子繁殖上取得了突破。
普陀鹅耳枥的种子饱满率极低,科研人员从母树上辛辛苦苦采集到的种子,很多都是空壳,根本无法发芽。
为了找到原因,他们解剖了数千颗种子,才发现很多种子内部根本没有胚胎。
2023年科研人员从母树和子代林中采集了约14万粒种子,仔细筛选之后,发现有效的种子只有那么几千颗。
为了挑选出这些宝贵的“幸运儿”,他们使用了水选法,通过放水确定质量的方式选出种子。
这种方法虽然简单,但十分有效,珍贵的种子筛选出来后,保存也成了难题,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娇贵得很,既怕干燥又怕潮湿,稍有不慎就会发霉变质。
为了给它们创造一个舒适的“家”,科研人员采用了湿沙层积储藏法,种子和湿润的沙子一层层交叠放置在陶罐中,并存放在阴凉通风处,等待来年春天播种。
播种后的幼苗同样需要精心呵护,嫩苗很容易受到猝倒病的侵袭,科研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它们的生长情况,一旦发现病害,就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。
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,普陀鹅耳枥的树苗茁壮成长,最终长成可以移植的小树,为了给普陀鹅耳枥找到合适的“新家”,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回归试验。
他们把树苗种植在不同的环境中,例如背阴面、向阳面、山脊、山谷等,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,结果发现,普陀鹅耳枥喜欢沙质、肥沃的土壤和低饱和度的光照。
除了就地保护和近地保护外,为了防止普陀鹅耳枥因为地域性灾害而灭绝,科研人员还进行了异地引种。
他们把普陀鹅耳枥的树苗送到了海南、山西、云南等地,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“试水”。
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普陀鹅耳枥的繁殖难题,科学家们甚至想到了太空育种,2011年9月29日,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搭乘天宫一号飞向了太空。
希望这些种子可以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,产生基因突变,以此来提高它的繁殖能力。
因为这不仅体现了科技在物种保护中的重要作用,也展现了人类为了拯救濒危物种所做的不懈努力。
三、独苗长成万千家族
在距离普陀山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植物园,也有一群普陀鹅耳枥快乐地成长着,
它们被精心呵护在温室里,享受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枝繁叶茂,生机盎然。
2024年6月,俞慈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,提到了这些异地引种的普陀鹅耳枥的生长情况良好。
这为普陀鹅耳枥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保障,除了人工培育,更令人振奋的是“半自然繁育”的发现。
简单来说,就是给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创造一个更接近自然,但又有人工辅助的环境,让它们自己发芽生长。
在每年11月底种子成熟后,科研人员并不会立即把所有种子都收集起来进行人工繁育,他们会选择一部分种子,让它们留在母树周围。
他们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些人工干预,比如清理掉厚厚的落叶层和茂密的杂草,科研人员还会在母树周围设置一些防护网,防止鼠类、鸟类等小动物偷吃种子。
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,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在野外成功发芽,并茁壮成长,在普陀山、马岙卧佛山等地,已经可以看到不少“半自然繁育”的普陀鹅耳枥幼苗。
这标志着普陀鹅耳枥的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
从“独苗”到“万千家族”,普陀鹅耳枥的命运正在被改写,这不仅是科技的奇迹,更是人类守护自然的伟大胜利。
普陀鹅耳枥的重生之路,远未走到终点,我们的最终目标,是重建普陀鹅耳枥的自然群落,让它们能够像其他物种一样,在野外自然繁育、自我更新,生生不息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普陀鹅耳枥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,恢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应有地位。
结语
听完普陀鹅耳枥的故事,是不是觉得很神奇?在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下,这棵曾经站在灭绝悬崖边上的“地球独子”,如今正朝着“家族兴旺”的目标大步迈进。
普陀鹅耳枥的重生之路还远没有结束,让它们真正回归大自然,自由自在地开枝散叶,繁衍后代,那才是最终的胜利。
所以接下来的任务更艰巨,科学家们还得继续努力,攻克种子饱粉率低、自然繁殖难等等一系列问题。
普陀鹅耳枥的故事还在继续,我们一起见证它的奇迹。
信源
上游新闻综合2024-11-04上游科考室 | 太空“出差”一圈后的种子有什么神奇“能力”?花更艳果更甜
浙江日报2024-06-24 地球独子不再孤单,舟山推动普陀鹅耳枥人工种群重建